航天辣椒栽培技術
航天辣椒采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航天育種技術選育而成,早熟,長勢強健,品質優良,商品性好。辣椒是傳統的主要蔬菜,營養豐富,含蛋白質、有機酸、維生素、色素、辣椒素和人體需要的鈣、磷、鐵等礦物質,有促進食欲,幫助消化等作用,維生素C含量高。除了鮮食,還可腌漬、干制、磨醬、粉碎加工,冷凍脫水加工,是外銷和出口的主要蔬菜之一。
1 育苗
1.1 播種期確定
日光溫室早春茬一般于上年12月上旬播種育苗,苗齡70-80天;秋冬茬一般于7月上旬播種育苗,苗齡30-35天。露地栽培2月20日至3月1日育苗。
1.2 播前準備
1.2.1 苗床準備苗床寬120 cm,畦埂高20 cm,苗床要水平,確保澆水均勻。冬季育苗要加設地熱線保溫,地熱線之間的距離設為8.0 cm左右,不能超過10.0 cm,否則起不到應有的增熱的效果。地熱線要鋪直,鋪完后上面蓋一層1 cm厚的細沙,起到均勻導熱作用。之后用1%高錳酸鉀500倍液和40%辛硫磷500倍液進行全面噴灑消毒處理,之后密閉苗棚2天以上。
1.2.2 營養土的配制及制作土缽營養土的配制一般選擇未種過蔬菜的田園土,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和草炭; 草炭、田園土、有機肥的比例為3:3:1。這三者都必須耙細過篩,每立方米營養土拌入復合肥1.5 kg、尿素500g、磷酸二氫鉀500g,在均勻混合時,還要對其進行殺蟲消毒處理,常用40%辛硫磷100ml,50%多菌靈150-200g,敵克松150-200 g對其處理,混合均勻后,要用塑料膜覆蓋悶10-15天備用,然后裝入8 cm×8 cm的營養缽,每個營養缽裝土到八分滿為宜,然后整齊排列于苗床。用多菌靈1000倍液噴灑表面后充分澆足底水,并用塑料膜覆蓋保溫。
1.2.3 種子處理 浸種催芽有利于辣椒種子迅速整齊地出芽,熱水浸種可殺死種子表面和內部所帶的病菌,防治種子傳染病蟲害。播種前先將種子放在報紙上,在陽光下曬3-4小時,將種子裝入網袋,用55℃的水浸種20分鐘,此間要不停地攪動,再用鏈霉素500倍液和多菌靈100倍液浸種1小時,浸種完成后用清水淘洗3-4次,即可點播。
1.3播種
播種應在晴天進行,播前澆足底水以使營養缽充分濕潤。每穴按需求點籽2-3粒,后覆土0.8-1 cm,然后用多菌靈1000倍液澆透,最后在覆蓋白地膜保溫保濕。
1.4 苗期管理
出苗期地溫控制在22-25℃,若冬季氣溫太低,可在苗畦上用竹板或竹棍搭成1m左右高的小拱棚增溫,出苗后及時揭膜放苗,以防幼苗徒長。出苗后白天溫度控制在25-28℃之間,夜間控制在18-20℃之間。盡量增加光照強度,延長光照時間。子葉期盡量不要澆水,否則易造成幼苗猝死和徒長?,F真葉后,視土壤干濕程度對幼苗進行水分補充。每天至少通風3-4小時,以利于棚內外空氣的流通,抑制病害的發生。冬季光照不足,應最大限度補光,若遇連續1周左右的陰天可以在夜間用日光燈進行適當的人工補光。當出現1片真葉時即可開始間苗,一般按少量多次的原則進行,整個苗期間苗1-2次。苗子長至7葉1心時即可定植,定植前一周進行煉苗,對棚內進行降溫降濕,以適應移栽時的環境,。
2定植
2.1 定植時間
當棚內最低氣溫穩定在10℃以上,10厘米地溫穩定在12-15℃時即可定植。在大棚、中棚內加蓋地膜或小拱棚的,可以適當提早定植。
2.2 定植前的準備
冬前搞好冬耕、冬灌,有前茬作物的,前茬作物收后抓緊整地。底肥施優質腐熟農家肥4-5立方米/畝,過磷酸鈣80kg/畝、尿素20kg/畝、硫酸鉀30kg/畝。施肥后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勻,耬平地面。定植前起壟, 壟溝40cm,壟面寬8 0cm,壟高20-25 cm。定植前提前15天扣棚增溫,以提高地溫。露地壟溝50cm,壟面寬7 0cm,壟高15-20 cm。適時定植,定植后一次澆透水。
2.3 定植方法
選擇在晴天下午時定植。每壟兩行,株行距40 cm×50 cm,航椒3號、航椒4號、航椒5號、航椒7號、航椒10號等品種雙株定植,畝種植3300穴左右;航椒8號、航椒9號、航椒11號、航椒18號等品種單株定植,畝種植3000穴左右。
3定植后管理
3.1 溫濕度管理
定植后至緩苗前棚內通小風,保持高溫、高濕環境,促進緩苗。緩苗后氣溫白天保持在25-30℃,地溫20-23℃,夜間氣溫18-20℃。進入4-5月份,外界溫度超過12℃可夜間通風,棚外溫度平均高于22℃后加大通風或撤除棚膜。棚溫高于35℃時授粉不良,會影響座果和產量。
3.2 水肥管理
灌水堅持膜下小溝暗灌或膜下滴灌、小水勤灌的原則。定植時澆足定植水,緩苗期一般不澆水或少澆水,促進緩苗,并防水分過多引起徒長,造成落花落果。門椒坐果后,結合澆水進行第一次追肥,每畝可隨水沖施N、P、K 水溶性沖施肥10kg,進入盛果期,加強肥水管理,每隔1-2水追肥一次,結果后期,每7-10天葉面噴施一次0.3%磷酸二氫鉀,促進植株健壯,延長采摘期。
3.3 植株調整
及時摘除門椒以下的側枝,結果盛期及時摘除植株底部的老葉、病葉,減少營養消耗。結果前期必要時可視植株長勢搭架或吊架,防止植株倒伏。
4 采收
門椒、對椒及早采收。此后在果實充膨大到位后及時釆收,獲取高產優質的商品。
5 病蟲害防治
常見病害有疫病、病毒病、白粉病。害主要有蚜蟲、斑潛蠅等。采取以預防為主,農業措施、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盡量減少農藥用量。
5.1 農業措施
和非茄科類蔬菜輪作3年以上,深耕曬壟、夏季高溫悶棚;加強肥水管理,整個生育期間,促秧、攻果、返秧、防衰四次肥水不可少,雨季少澆水,高溫季節暴雨后及時排水;收獲后及時清潔地決,深翻土壤;高壟覆膜栽培,應以“綜合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輻”,從而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5.2 物理防治
種子的溫燙浸種減少種子自身所帶病菌,采取防蟲網隔離,黃板誘殺等方法防治蟲害。
5.3 化學防治
5.3.1 疫病 發現病株立即拔除,并清除根部土壤,嚴防人員交叉傳病。在發病初期用64%甲霜銅或杜邦克露600倍液從莖桿10cm處灌根,每穴用藥液500毫升左右,每隔7-10天1次,連續灌根2-3次。
5.3.2 病毒病 發病初期用病毒A或美邦毒斬可濕性粉劑800倍藥葉面噴施,每隔7-10天1次,連續噴施2-3次。
5.3.3 白粉病 發病初期用12.5%腈菌唑乳油1500-2000倍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葉面噴施,每隔7-10天1次,連續噴施2-3次。
5.3.7 蚜蟲、斑潛蠅等蟲害蟲害是傳播病毒病等病害的主要因素,因此,平時要認真觀察是否有蟲害,一經發現,要及時用吡蟲啉可濕性粉或1.8%阿維菌素1500倍液噴施,每隔7-10天1次,連續噴施2-3次。且葉片正、背、莖桿,植株根部都要均勻噴到。